9月27日上午11点,中国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全线贯通!
港珠澳大桥
“我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京沪高铁之后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李克强
“当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英媒《卫报》
港珠澳大桥东连香港,西接珠海、澳门,集桥、岛、隧为一体,一国两制连三地,是当今世界最长的超级跨海工程。它还是世界上设计寿命最长的大桥,达到120年,也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
大桥全长55公里,其中主体工程采用桥隧结合方案,包括22.9公里的桥梁、6.7公里海底隧道及连接隧道和桥梁的东西人工岛。
岛隧工程,包括东、西人工岛、沉管隧道三大部分,是大桥施工的控制性工程,也是整个大桥建设中难度最高的关键所在。担纲这一世界级工程设计的总负责人,就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副总经理、施工图设计总负责人刘晓东。
刘晓东
1970年出生于江苏扬州
199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
毕业之后在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经过20年超大型桥梁设计工作的历练,参与并主持了多座著名特大桥设计,荣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5项。
2010年底牵头负责港珠澳大桥隧道和人工岛的施工图设计。
2012年刘晓东荣获中国海员建设工会颁发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功臣”荣誉称号。
2015年被东南大学聘为兼职研究员。
在东南大学为两百多位研究生做主题为“港珠澳大桥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的学术报告。为本科生做了一场主题为“从工程实践看工程师素养培育”的课外研学讲座。
积累:十年磨一剑
港珠澳大桥中,没入海中、长达近6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是中国首条外海超大型深埋沉管隧道,在世界跨海通道建设史上,也是综合难度最大的沉管隧道之一。
10年来,刘晓东为港珠澳大桥项目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深情厚爱。缺乏国内外海大型沉管隧道施工的案例和经验,没有现成的资料和文献可以借鉴和参考,在项目早期,他积极与有经验的国内外专家讨论、交流,收集国外大型外海岛隧工程建设资料,实地考察国外类似工程,虚心学习,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十年磨一剑”,为他今天领导岛隧施工图设计团队打下了基础。
实践:失误零容忍
基于工程属性:第一,岛隧组合工程之前并没有做过;第二,深海沉管隧道工程在属性上归类为高风险工程,需心存敬畏。与陆上的工程相比,在海洋里施工,人与自然的力量对比悬殊,在海浪、海流、台风、气候面前非常渺小;第三,在连接粤港澳三地区域内施工,国际关注度非常之高。
因此,如果工程出现一点点差错,不但代价和时间不可控,而且失误将是不可逆转的。港珠澳大桥的工程思想为 “对失误零容忍”。
在这种工程思想下,刘晓东认为,首先要试验先行,没有做过的事、没有经验的事,一定先要通过试验研究清楚再实施。
谨慎与创新并不是反义词,大多数工程习惯于沿用已有的技术与方法,但在港珠澳大桥工程中,若发现采用已有的方法,对港珠澳大桥工程存在风险或者是潜在的风险,刘晓东及其团队就会放弃所谓成熟的做法,立刻进入组织创新新工具、新结构、新工艺和新技术中去。因此,港珠澳大桥工程出现了60多项创新,在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差不多有九成的原有方案都做了变更。
信念:止于至善
也许是受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校训的影响,刘晓东在各个方面都追求着“至善”。
作为团队领导者,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技术难题,不管身上的工作压力有多重,刘晓东从不发脾气,从不显露出焦躁或不安,泰山崩于前不改其色。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他始终保持着优雅的风度,沉着、从容、冷静,时刻让队员们充满信心。
作为技术总监,刘晓东在岛隧工程设计之初就制定了“追求方案合理、坚持技术创新、实施设计精细化”的总体技术思想。刘晓东对设计十分负责任,坚持以客观实践来检验设计方案的正确与否,坚持做好每一张图纸、每一个细节的认真审核。在这点上,他不盲从国外工程师的经验,不给任何人留面子,也绝不给包括他自己留面子,他常说:“只有不给自己留面子,才能给世纪工程挣面子”。
(转自2016-09-27 东南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