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曹文锋(1932年~),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下洋村人。出生于马来西亚,1939年回国。1961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在校时曾担任班级团支书、年级主席、校田径队长等职责,并被建筑系评为“红专个人”。工作后曾任江西省南昌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南昌市侨联主席,江西省侨联副主席,现为省、市侨联顾问。
曹文锋年轻时照片和他当年的等级运动员证书
1 初结情谊
1956年夏,我从福建永定山区考入重点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报到后经美术测试,有幸入选国内历史最悠久、师资力量最雄厚的知名建筑系。开学不久,我参加了学校举行的迎新5000米长跑竞赛,发令枪响后,我紧跟机械系四年级马连三老大哥之后,得了个第二名。结果被体育教研组看中,选入校田径队中长跑组,由梁洪涛老师直接指导,并领取了以往从未见过的田径鞋和钉鞋各一双,颇感新鲜。从此与南工体育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一年级下学期开学后,体育教研组要我担任院田径队副队长,二年级上学期转任田径队长直到四年级。1959年学校成立文艺体育大队,我又兼任大队团总支宣传委员,负责成贤街大门和沙塘园两块宣传栏出版工作,部分运动员集中沙塘园食宿。从此体育运动便成了我在南工的第二专业了。
女子田径队员与体育老师合影
1958年立于大礼堂前的“南京工学院”体育跃进报喜台
2 奋勇夺旗
1958年,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大跃进的同时,全国高等院校按国家体委和高教部的部署,进行了一场夺取高校体育红旗的运动。南京工学院也积极响应,在校体育教研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于1958年下学期全面有序地开展了按要求的劳卫制、等级运动员和打破全国纪录等项硬性指标的攻坚战。
在校学生不分男女均应达到劳卫制标准。南工学子为了达标全线出动,热情高涨,课余时间各体育运动场所热火朝天,小营田径场更是盛况空前,热闹非凡,连夜晚都有不少同学坚持锻炼、测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热情。经过全校学生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人人通过劳卫制标准。
体育运动队承担着各类运动项目等级运动员达标指标的任务。南工各运动队本来实力和水平就比较高强,等级运动员数量也较为丰富,其时又正好校自行车队参加南京市公路自行车竞赛,有三位自行车运动员成绩达到运动健将等级标准。锦上添花,最终三级、二级、一级运动员和运动健将达标指标顺利完成。
男女田径队员和体育老师照于大礼堂前
(前排左4王南萍、后排左1陈尤福老师、左3曹文锋、右1赖善愚老师)
除国家培养尖子运动员的重点高等体育院校外,对一般综合性大学而言,打破全国纪录是最困难甚至无法突破的难关。据我所知,南京当时几所有实力的大学都把破纪录的项目,大都集中在当时全国相对不普及、纪录成绩相当于二级运动员水平的马拉松跑项目,作为主要突破口重点实施。南工体育教研组分析了校内各项体育运动队的水平和运动员的实力后,也把马拉松跑作为主攻项目,并寄望能如期实现打破全国纪录。
其时我正担任校田径队长,又是中长跑运动员,1500米至1万米的各项成绩正处于校内领先水平,且年龄28风华正茂、精力旺盛。体育教研组陈布主任便把打破全国纪录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理所当然的布置给中长跑组和我。能否胜利完成重任,心里无底,因我们从未进行过除万米以外的超长距离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且责任非常重大,学校能否夺取这面红旗,成为“成也曹文锋、败也曹文锋”局面,成了皆大欢喜,败了成为“罪人”。
校体育教研组主任陈布老师(照片为陈布老师赠送)
但我们不敢挑战承接,由谁承接?最后下定决心服从需要,向陈布主任表示“尽力而为!”不辱使命,凭一股毅力、信心和恒心坚持几个月的超强科学训练,力争完成任务,为母校争光。
部分中长跑运动员与陈布主任及体育老师合影
男子4x100米接力冠军队
冲击马拉松全国纪录的长跑队员与指导老师合影于体育馆前
3 争破记录
主攻破纪录项目确定后,体育教研组组织我等7位长跑选手突击,进行科学有序的加强训练,我也根据自身条件,采取加大运动量强练,以提高技能、耐力和毅力。
长跑组除改变常规中长跑的训练为以超长距离为重点的训练外,在不影响学习的前题下,每日的运动量均在万米以上。利用节假日或星期天,长跑组在指导老师带领下,沿玄武湖城墙往返跑中山陵,甚至连续多次上下不停奔跑中山陵392级台阶,以加大超强度训练。我则利用好天气的清晨5点左右,沿大街跟着公交车辆跑,最远时曾到达夫子庙、秦淮河畔往返。长跑队员在校指导老师带领下的训练照
其时,四牌楼运动场跑道已不适合马拉松超长距离训练了。每日下午4时半开始,我则从大礼堂前中大院侧出发,沿四牌楼校园的中山院、江南院、前工院、口腔医院、五四楼、体育教研组、实习工厂、体育馆、校办公楼、图书馆、大礼堂的道路环跑约1个半小时左右,有时跑至上晚自习时间。
为了测试超长距离跑的能力和耐力,利用国庆节假期的一天,从学校起跑,一路不停地跑至汤山我妹夫部队驻地。之后洗了个温泉、吃午饭稍事休息,乘长途交通车返回南京。部队领导知我为打破马拉松纪录一气跑至汤山时,深表称赞。
马拉松跑全程为42195米,1958年的全国纪录为2小时52分36秒,为了给运动员创造打破纪录机会,学校举行了一次全程摸底测试,南京市体委则在12月分别举办了二次只求打破纪录,不计名次的测验。
大约9月下旬,学校体育教研组组织中长跑运动员经江陵往返的全程测试,基本均能跑下,成绩不佳,但达到预期目的。
4 终破全国记录
12月10日南京市体委组织南京市高等学校公路马拉松跑测验。参加的主要有南京工学院、南京大学、南京航空学院三大主力院校等部分大学马拉松及长跑运动员。起跑后,我一直处于第一梯队,至终点结果无一人达标。我的成绩是2小时54分40秒,距全国纪录相差2分04秒。测毕,陈布主任问我“有没有把握打破!”我表态“再努力,有把握!”
百度地图中起点中山陵和终点玄武湖跑道示意图
时隔12天的12月22日,南京市体委组织南京市马拉松跑测验。参加测验的过程是非常紧张的,21日晚思绪很乱无法休息好,22日晨只吃了二个馒头并且不敢喝水,即乘车前往中山陵林荫大道。其时运动员已排到靠近牌坊附近,我只得站在最后一排,发令枪声响后队伍开始往前跑动才反应过来,处于落后起跑,影响最终占居优良位置和成绩,只能紧跟大队伍一步步追赶。出了中山门后转至解放路进入玄武湖,按原定计划和速度从最后梯队往前一个个的赶超,思想上只有一个“拼”字,不敢有任何大意和松劲,沿途不喝饮料、不补充食品,怕影响情绪和时间,鼓足一股劲,快速的往前追赶至第一梯队的有利位置。在整个玄武湖比赛场地的几个关键部位,体育教研组均布置有体育老师为我指导和通报时间,特别是在最后约1000多米时开始适当加速,300米左右便进行冲刺。
时间一分一秒的快速过去,现场最为紧张的莫过于陈布主任了,他手握马表焦急地等待着我能尽早出现,当我第六个顺利到达终点冲线时,陈布主任飞快地按下手中马表兴奋地说了声“破了!等正式宣布!”此时陈布主任与我一样成了最高兴的人。由于体力消耗太大,人已无法站立而不由自主地将要摊下时,田径队化工系的王南萍和杨同学两位女队员立即前来搀扶并缓步休息。
国家级裁判长正式宣布六人打破全国纪录后,测验正式结束。我终于胜利的完成学校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学校填补了体育运动没有打破全国纪录的空白,四牌楼田径场旁的纪录牌也增添了一个马拉松的学校记录。测验胜利结束后立即离场返校,此时学校有线广播和大幅喜报已正式向全校师生员工宣布我打破马拉松全国纪录的喜讯。四牌楼校区的成贤街大门口的喜报栏前,也围满了络绎不绝观看喜讯的南工学子。而我则首先进了成贤街浴室舒舒服服洗了个热水澡放松,后到教师食堂吃了一顿午餐,再回宿舍休息恢复体力。之后一切按正常建筑学专业学习运转。
这次马拉松测验主要有南京市大专院校、厂矿、农村等运动员参加。起点在中山陵牌坊前林荫大道,出中山门,经中山路、解放路、进入玄武湖环跑七圈,我第六位到达终点,以2小时51分23秒,超过1分13秒,打破2小时52分36秒全国纪录,成为南京市主要大学首先达到国家高教部的达标标准,胜利完成母校交给的艰巨重任,使母校成为江苏省首先夺取“高校体育红旗”的大学。这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拼博得来的荣誉,值得庆贺。测验当时,体育教研组陈布主任和老师们全程跟随指导。
破纪录的第二天新华日报登载了此次马拉松测验的消息和六位破纪录运动员的合影照片,遗憾的是没有要这张有历史意义的照片作纪念。
破纪录不久,南京市体委通知我前去领取破全国及江苏省、南京市纪录的三枚证章。学校在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总结大会,我也在会上发了言,表示今后要继续努力,争取打破世界纪录。南工校报也出版专刊,登出了这一喜讯和我的表态文章。
打破马拉松记录证章(左为江苏省、中为全国、右为南京市)
破纪录后不久,梁洪涛老师从下放锻炼的农村赶回学校向我表示祝贺,我也感谢他多年来对我的精心培养和指导。
1959年9月新学年开学后,学校举办了开展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的广播动员会,当时体育教研组要我以学生和运动员代表表态。当广播动员大会即将开始时,杨廷宝老先生进来,我即上前说了声“杨先生好!”他立即对我说“你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为建筑系争了光。”说完随即进播音室以校领导身份发表动员讲话(其时我只知他是建筑系系主任,还不知他已升任副校长了)。第一次得到领导表彰,甚感欣慰和鼓舞。(注:杨廷宝1901.10~1982.12,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
中长跑组、竞走组部分队员合影
5 关心和鼓励
在最紧张最关健的时日,经常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使我增添了不少力量,印象最深的有:
第一次全程测试时,我班一个规划小分队正在江陵做规划实习,当知道我们要跑经江陵时,吕辉玉同学代表规划小分队来到测试公路现场鼓劲并陪同我跑了一段很长的路程,还塞给我一把糖果,给我以鼓励。
由于运动强度大,饭量大增,营养需跟上,体育教研组决定从10月起每天补助三毛钱营养费,并特许在成贤街教师食堂用膳。而我班生活福利委员方立和一些女同学则经常支援我粮票、餐券,确保了大运动量的足够营养。
我每天下午4时半后,沿四牌楼校区环跑时,经常有校田径队员和我班同学如方立、袁家齐、陆宗杰等陪跑,有时还出现不熟悉的同学跟上一、二圈,使我不感孤单,干劲倍增。
建筑系参加校运会部分获奖选手合影(后排左4系体协主席李嗣垦,右1曹文锋)
特别使我难忘的是,每天下午环校园跑时,经常看到在大礼堂前喷水池旁,站着一位中年女老师在观注我,对我跑步很关心。有次休息时,她突然问起我姓名、系别,当得知我是福建籍建筑系学生后,对我更加关心,并说,是杨先生爱人,女婿也是福建厦门人,“杨先生出国开会了,回来后到我家玩(杨先生当时是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会长)。”从此每天下午5时左右,杨师母都站在原地,为我计时计圈、鼓劲加油。有次发现我裤子有块鲜血,她立即到医务所叫来校医,检查无碍后才放心。当我打破纪录后第一次见面时,她高兴地向我表示祝贺,并说:“我说你一定会打破纪录的”。
由于年终前破纪录的时间限止,加上训练的紧张和强度大,11月末及12月我的一些功课和期末考试深受影响。功课则由同学们提供笔记,不懂的请同学们解答。22日上午我班正好考木结构,只得延后补考。印象最深的是木结构口试由土木系女老师(名字忘了)主考,她对我的破纪录很关心,考了三道题后说“可以了”,“介绍一下你是如何破马拉松纪录的!”我便抓重点一一给她汇报,她很满意,并给我以表扬,并希望我今后继续努力。
6 主要成绩
这些年,根据需要在学校体育教研组的直接领导和田径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做了一些重要工作,也取得一些成绩,主要的有:
江苏省和南京市的大学生运动会上,田径队多次名列前茅,特别是1958年11月的江苏省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上,田径队员同心协力,奋力拼博,一举分别夺得男、女团体总分第一,成为江苏省大学校中实力最强劲的男女田径队,为此体育教研组特地在大礼堂前设立“南京工学院体育跃进报喜台”展示向全校师生员工报喜。
南工大礼堂前的报喜台
根据学校体育教研组部署,主攻马拉松项目,并于1958年12月22日,在南京市马拉松测验竞赛中,一举打破马拉松全国纪录,填补了学校无打破体育项目全国纪录的空白,为母校成功夺取“全国高校体育红旗”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校田径队锦上添花。
1959年初为了备战首届全国体育运动会,按江苏省体委要求,校体育教研组选派了十项全能蔡尤精、短跑蔡国钧、长跑曹文锋等四位田径运动员(另一位忘了)前往南京体育学院集中训练。我因担心影响学业太多未前往,改由另一位长跑运动员参加,但因运动强度太大不适应而中途返回。蔡国钧参加全运会后转入南京体育学院学习,据说后外派越南担任短跑教练。
男子田径队员合影(前左1蔡国钧、右1曹文锋、左2蔡尤精)
1959年建国十周年,南京市举行庆祝大游行活动,要求南工制作二部彩车参加游行,其中一部体育彩车,在体育教研组直接指导下,由田径队协助完成,作为田径队长我理所当然的全力配合,具体做彩车景观布置、人员表演训练和临场指挥等工作。首先我们采取土法上马,由木工师傅制作二层的旋转木表演台,组织五男四女田径队员台上表演一些田径项目比赛时的精彩动作,举重队大力士配合转动表演台,我则蹲在车厢内指挥。彩车车身四周美化则邀请我年级设计绘画高手赖聚奎、蔡希熊、鲍家凎、洪祖祥四位同学,利用夜晚等课余时间完成。为大游行增添了节日气氛,展示了南工体育水平和实力,达到预期效果。
撑杆跳冠军蔡希熊比赛中照片
1960年7月10日我代表建筑系参加“六0年系际游泳比赛”获得200米自由泳第一名,深受游泳指导老师重视,“怎么现在才表现出来。”随后于7月27日和8月(日期忘了)二度代表学校参加“一九六0年江苏省横渡长江竞赛”活动,与八、九位敢与长江急流巨浪博斗的南工学子一起完成了从下关至对岸浦口约4、5千米水面泳程的强渡任务。受体育教研组指派,还担任第二次横渡的领队重任。
曹文锋于1960年代表南工参加江苏省横渡长江竞赛纪念卡
7 岁月如流水
离开母校虽届56年之久,但建筑系老师们如齐康老师、钟训正老师、刘先觉老师、黄伟康老师、徐敦源老师等等见面时,都还能记起近60年前“长跑健将”的往事,都会问到“现在还跑吧!”深表关切。特别是同窗好友贺镇东教授,多年来一直鼓励我把往事写个回忆文字留给母校。这次特下决心“翻箱倒柜”地把体育运动往事和照片翻出一一分析记述,因时隔久远,所提的人和事恐有出入,仅作为参考罢了。
我今年已届86高龄,虽已退休,但仍坚持建设一线发挥余热,时而还穿上“东南大学校友会”T恤,与小伙伴们一起在建筑事业战线拼博,不亦乐乎。我能有今天,全赖当年在校时建筑系老师们教给我丰富坚实的建筑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体育教研组老师们指导而炼就的强壮身躯、健康体魄,使我受益终生,正如老学长南昌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李嗣恳教授常说的“你长跑,所以长寿。”感激之余,祝愿恩师们幸福安康。
(江西校友会 作者:曹文锋,编辑:徐奇,审核:游波、刘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