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原创

半个世纪前的一份作业稿——纪念母校建筑系九十华诞(洪崇恩,原南京工学院11641班)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6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1186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办公室日前发来邀请参加母系九十华诞纪念活动的信。赶紧从书橱顶格存放的纸卷堆里找出一卷业已泛黄的画纸。纸卷外包写着“大学作业月季亭”:那是1966年我作为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1641班学生在二年级(上)时作的一份作业——玄武湖月季亭方案设计图。

    回想当年,刚开始上“初步设计”课。全班43位同学分成两个小组,我们一组由当时还是讲师的郑光复老师带领,课题是为玄武湖公园设计一座供游客休憩的月季亭。当把这份自以为颇有创意的作业呈交助教老师时,曾遭批评:这没有盖子的东西怎么能叫“亭”?像是一份没有完成的设计,太潦草了。郑光复老师得知后专门把我找去,询问为何设计这样一座没有顶盖的亭子?我的解释是:月季家族中有不少多年生蔓藤品种,种几棵在亭中央的花坛里,让它的藤蔓沿着亭子的支架往上攀援,春天发芽,夏、秋枝繁花茂,略加修剪整理,枝叶遮盖亭面,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季亭”,游人可坐在亭中就近赏花;冬天月季花谢叶落,又可把阳光和温暖还给游人。而且,建造、维护费用也都比有盖的亭子更少。

    郑老师对我的构想给予嘉许,认为其中确有创造因素;也指出我设计绘图中有不少粗心之处。最后给我打分“4+”(图右下角),并给我一个任务:星期天跟他去玄武湖钓鱼——老师显然是要磨削我的粗疏,培养建筑师应有的细致。

    遗憾的是,我毕业后未能像老师们所期望那样成为一名建筑师,而是阴差阳错地登到“上层建筑”,成了一名新闻记者;更遗憾的是郑老师已在多年前因心脏病遽然弃世西去。但是,他热忱鼓励学生创新又敏锐发现学生不足的细腻教学风格,一直留在我心中,使我经历五十多年奔波多地,仍然珍藏着这张唯一的设计作业稿。郑老师的教学风格,正是母校建筑系(今建筑学院)才人代出、佳作叠现的优秀教育基因的一个代表!二十年前我重返学校采访母校建筑系系庆七十周年,以及在此先后陆续报道李剑晨、崔豫章、章明、吴明伟、蔡镇钰、张栋成等老师、学长的事迹时,总不忘在文里行间突出体现这种传统,其动因也正在于此。

    谨以这篇小文,纪念母系九十华诞,以及永远留在我心中的许多敬爱老师们的精神风采!

洪崇恩(原南工11641班学生,《文汇报》退休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