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日上午,无线电工程系89届130余位校友在四牌楼校区致知堂相聚一堂,举行“无线电工程系89届年级大会”。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张在琛教授、校友会会长张锡昌教授(信息学院原党委书记)和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晓曙教授(89届年级辅导员)参加会议并致辞。
张在琛教授向校友们介绍了近年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张锡昌教授介绍了校友会工作,并鼓励各位校友多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关心关注学校的发展,多参加校友会的联谊活动;陈晓曙教授分享了30年前与大家一起成长的经历和感受。
41851班赵明、41852班王斌、41853班胡林平、42851班徐龙海、43851班王亦方、44851班罗建民和45851黄文校友先后代表本班发言,纷纷表达了对母校培养的感激,对同窗友谊的眷恋。
下午,校友们参观了紫金山实验室和九龙湖校区内正在建设中的信息电子科研教学大楼。89届校友为感念母校的培养之恩,集体捐立一块灵璧五彩石,上面镌刻学院名称,将安放在落成后的信息大楼旁。
校友企业汉桑(南京)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新国都股份有限公司各捐款10万元共20万元,分别设立4万元奖学金和4万元奖教金,另12万元捐赠给学院退休协会,感谢老教师们当年的恩情。
(宋铁成 文,供图)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附:41851班赵明校友发言稿
《毕业三十年同学聚会有感》
幸得梅花同一笑,石城已是卅载留。
陈寅恪先生的诗句,改了几字,就像把那首《成都》改为《南京》,很能传达我现时的心境。
年轻时我们常会期许,二十年后再相会,三十年后重相逢,说这话时,其实并没有好好思考。当这一天终于真的来到,还是觉得那么突然,时间都到哪里去了。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三十年时光倏忽已过,旧时少年早已变了模样,或事业有成,或仍在奔忙,青春已逝,豪情不再,但菁菁校园、同窗光景历历眼前,思之真恍如梦中,微吟无语,往事千端。
三十年前,我们走出同一个校门,朝着各自的方向,奔向不同的远方。
三十年来,我们共同见证了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面对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思想大变革,技术大变革,生活大变革,我们经历过很多,也改变了很多;我们错失过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我们迷茫过很多,也感悟了很多。
在浩浩汤汤、瞬息万变的时代大潮中,每个人都微如一芥,何其渺小。生活在这个时代,到底是我们的幸还是不幸?但成长的岁月,让我们渐渐懂得了从容面对,孰重孰轻。繁花似锦也好,寂寞苦恨也罢,我们从没有背离善良。
三十年已成往事,前路不知还有多久多远,但生活仍在继续,生命将永远延续。我们最终会提交一份怎样的人生答卷?没有高下,不论成败,各有各的境界,各有各的精彩,一切由我们自己评判。
拂去记忆的浮尘,留下的,或许只有那几个人,那几件事,那几篇文章,还有触动心弦的那几首歌。
无论过去还是未来,陪伴和支撑我们砥砺前行的,是亲情和友情,是大学的精神,是逐梦的初心。我想,这就是寅恪先生诗中所唱,那与我同一笑,心中永远的梅花。
三十年我们相忘于江湖。东大的传承,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同学的情谊,永远与我们相伴。41851,在我心中永远璀璨。
前几天偶然翻检旧书箧,重读那首名为《七里香》的小诗,吟哦良久,感慨系之。我把它抄录下来,聊以为同学聚会之志。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的三十年后,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便化作满园的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