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中国电力报》专访】王顶辉:赋能火电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6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1570

电力技术专家王顶辉(右,东南大学1982级电厂热能动力专业)

    编者按:从业30多年,主导30余个电力工程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在国华绥中电厂为俄制机组换上了中国芯并实现同容量等级机组中改造后效率提升最大……近日,我国著名电力技术专家王顶辉博士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回忆由他操刀的俄制80万千瓦燃煤机组的综合改造升级的实践经历,畅谈火力发电技术的改善对赋能未来能源发展的影响。

    以煤电为主的电力能源结构是我国当前电力能源行业的基本现状,如何回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对火力发电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很多电力行业专家、学者思考的问题。目前,我国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一批批科研专家的勇敢探索和攻坚克难是取得长足进步的关键。提到推动国内火力发电行业发展进程的资深专家,王顶辉是很多从业者脑海中率先浮现出来的名字。
    从业30多年,王顶辉主导过30余个电力工程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其中,俄制80万千瓦燃煤机组的综合改造升级项目在国内火力发电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00年,连接华北电网和东北电网,当时全国单机容量最大的枢纽电站———国华绥中电厂引进的两台俄制8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历时7年,经过23次整套启动,艰难投产。由于设计技术、制造质量的限制,机组的安全性、可靠性较差,机组的经济指标和环保指标长期不能满足节能减排政策要求。两台机组投产后,发电主、辅设备故障频繁,已成为电厂沉重的经营包袱,严重制约了电厂的赢利能力。因此,对两台俄制80万千瓦机组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势在必行。

    自2008年开始,两台俄制80万千瓦机组节能减排改造工作纳入国华电力公司重要日程。当时升级改造的俄制机组是全世界29台同类型机组中的第一台,由于设备参数和厂房结构的特殊性,在研究方案、现场布置、施工方案等方面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加之改造涉及项目众多、规模庞大,整体改造难度前所未有。王顶辉向记者介绍。

    临危受命的王顶辉从安全、节能、环保、升级四个维度设立了总体目标,带领团队对涉及到的30个项目进行了技术论证,最终确定对13个子项目,包括机、炉、电、热等专业系统和设备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记者了解到,这一综合升级改造项目意义非凡。它是国家能源局十二五燃煤电厂综合升级改造的重点项目,也是国华电力公司高品质绿色发电计划第一个启动实施的项目。

    经改造升级后,两台机组分别于2014920日和201523日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

    “我们在改造中,尽可能采用国产化设备,为俄制机组换上了中国芯在以王顶辉为核心的团队的努力下,多项技术难题得以攻克,机组的安全性能、经济性能、环保性能以及额定出力等综合性能指标得到大幅提升,开创了国内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全面升级改造的先河。

    据了解,机组改造后增容10%,供电煤耗下降近40/千瓦时,为同容量等级机组中改造后效率提升最大的机组。该项目开发了世界最大的汽轮机调节机,攻克了世界最长轴系汽轮机通流提效改造的技术难题,锅炉低氮旋流燃烧器改造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经辽宁省环境监测试验中心测试,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均优于天然气发电排放标准限值。该机组成为了东北地区第一家实现超低排放的燃煤机组,行业影响力巨大。

    从高能耗、高污染到高效率、超越欧美排放标准,王顶辉带领团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有力地回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对火力发电提出的更高要求。他不仅是电力行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电力高速发展时代的践行者。他表示,作为火力发电行业的先行者,他将继续与同仁一道,为全力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高品质发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中国电力报》记者:冯义军,邓卓昆

(转自《中国电力报》2019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