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2019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陆川:大国重器追梦人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3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1662

徐工机械总裁、党委副书记陆川(东南大学1984级金属材料专业)

    2018129日,被誉为中国工业界奥斯卡的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徐工集团超级移动起重机创新工程项目一举摘得中国工业大奖。作为获奖项目发言代表,徐工机械总裁、党委副书记陆川上台领奖并发表了主题演讲。当徐工超级移动起重机的名字和复兴号高铁、国产航母、风云卫星等国之重器共同出现在会场时,舞台中央的陆川百感交集。

    能和那么多的国家队在一起同时拿到工业大奖,说明徐工创新项目还是有丰硕成果的,这个项目的背后也是徐工20年磨一剑不断地坚守,不断地创新,才能获得中国工业领域最高奖。

    今天的徐工,已经造出全球最大的1600吨全地面起重机和4000吨履带起重机,然而在2000年之前,中国最大的起重机只能起重50吨。20年磨一剑,徐工经历过怎样的艰难困苦?又是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实现大国重器的蜕变?1999年来到徐工起重机械分公司的陆川,正是这一发展历程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起重机在工程机械众多产品中非常有代表性。起重机产品发展壮大的过程也是中国工程机械发展的缩影。那个时候从整个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来讲,我们国内的品牌还是比较弱小的。基本上是德美日三分天下。

    那时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基本处于引进、消化、吸收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自主研发的能力。当徐工准备进军被国外垄断的大吨位起重机领域时,有外国制造商曾放话:中国人永远造不出先进的大型起重机!

    我们一定要争这口气,也不能信这个邪,中国人要制造出自己的高端工程机械。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就不断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

    从2000年开始,徐工集团提出高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吨位的三高一大的发展战略,从此走出了一条自主摸索、技术引进、自主创新的产业技术发展之路。从125吨到300吨,从800吨到2000吨,乃至4000吨级全球第一吊相继问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徐工起重机突破了一台台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每种产品实现突破的背后都凝聚着陆川以及团队的汗水和劳动。而扎根一线,果敢务实,也是一线工人对于陆川的最大感受。

    “陆总以前经常到现场来,我们在汇报一些问题的时候,陆总会关注得比较细,用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个词就是会关注到神经末梢,会关注一些很具体的问题,而且我们反映过后,陆总对这些问题推进和解决的速度和力度也非常强,我认为是很接地气的。”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底盘分厂厂长张亮说。

    伴随着徐工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也迎来了黄金十年。然而谁也没想到,从2012年起,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遭遇了断崖式下滑。面对突如其来的产业寒冬,徐工何去何从,成为摆在徐工领导班子面前的现实考题。

    市场容量不到高峰期的三分之一,下降了三分之二。在这个时候,哪怕是我们领导班子降薪,我们在研发投入方面都没有减少,甚至是不断加大。

    正是这份苦炼内功的执着,让徐工在产业寒冬之中不断成长,让徐工在行业形势转暖之后立即赢得了市场的主动,如今的徐工集团稳居全球第六位,在中资企业排名第一,始终保持着稳健的高质量发展步伐。在陆川看来,这份坚守制造业的定力,也正体现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刚刚说的房地产等等,徐工集团在这些最赚钱最火的时候也没有涉足。按照主业,按照王民董事长讲的珠峰登顶,还没到顶峰,还差最后的几百米,这时候更是不能被周边所诱惑,更是不能左顾右盼,否则装备制造业是做不好的。

    总书记说,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用自己的劳动,助力徐工冲刺世界工程机械产业珠峰登顶是每个徐工人的梦想,而在奋斗过程中的这种幸福,也属于每一个徐工人。

    这个奖章一定不是个人的。徐工有很多奋斗在一线的技能工人,奋斗在科研战线的研发人员,奋斗在各个岗位的管理人员,还有奋斗在全球角角落落的营销将士,他们都是奋斗者,也都是奖章的获得者。

无线徐州全媒体记者 许腾飞 杨睿

(转自2019-05-03 20:07 无线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