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2019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邦范:一段跨越五十年的缘份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3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1960

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朱邦范(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88级)

    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东南大学建筑系算起,朱邦范从事建筑行业已近三十年,但真要追溯他与建筑业的缘份,他自言:“五十年都有了”。朱邦范的爷爷在他出生前,已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一生从文。但父亲认为,理工科才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便转而从事建筑行业,可以说,朱邦范对建筑的亲近感,是从小在设计院里“泡”出来的。

二十余载初心不变

    2000年,适逢浦东改革开放,海纳英才。朱邦范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走进了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这一干便是二十年。在他从业的这二十多年间,先后完成大中型项目百余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23项。其中,最为印象深刻的要数两个对口援建工程。一个是2008年参加汶川地震援建工作,朱邦范主持设计四川省都江堰市天马镇九年制学校项目。该项目规划面积大,工期紧。为了确保师生能在20099月开学,设计周期仅为一个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他率领团队2天完成方案设计,7天出扩初,14天完成施工图,夜以继日,以最快的速度保质保量地完成这项本“不可能”完成的设计任务。项目竣工后,不仅获得了2010年四川省优秀工程设计奖,朱邦范个人也被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突出贡献个人”,设计项目组荣获“上海市新长征突击队”和“上海市标杆青年突击队”称号;如果说汶川的援建项目难在“快”上,考验的是设计人员的能力,那另一个项目——新疆喀什莎车县图文信息综合服务中心项目设计,则更考验人的意志力。该项目不仅压力大、任务重,而且周围环境极其恶劣:2011年,新疆发生暴恐案件计190余起,意志稍不坚定,随时可能“中途退场”。朱邦范带领团队,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多次往返并在关键节点驻场设计。通过两年的努力,该项目最后获得2013年上海市优秀设计奖和国家鲁班奖。

    多次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工程,更加坚定了朱邦范的初心。这些年,民营房产企业待遇甚为诱人,朱邦范的很多同学、曾经的同事都转投房产企业,但朱邦范却对设计院十分“专情”:“虽然都是做建筑设计,但是出发点不同,在设计院里,我做的是行业创新的探索实践,是为了实现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像两个援建项目,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而房产企业的建筑设计,虽然也有创新,但更多是帮助企业逐利。我更喜欢前者。”

研发行业新标

    作为一名建筑师,朱邦范每一次去国外参观工地,特别是日本、德国的工地时,总在琢磨,为什么他们的工地和国内的建筑工地完全是两个样子?

朱邦范认为,区别主要在于工作方式的不同。“我们的建筑工人,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日本欧美的建筑工人,已经升级到了产业工人这个层面,熟练地操控机器设备,运用的是先进工作法。”

    于是,从2009年开始,朱邦范着手于谋求装配式建筑和建筑工业化方面的技术创新,先后参与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住宅建筑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以及本市科委和住建委关于住宅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的多项课题研究。2012年,他8次往返日本,编译完成了《日本预制建筑技术集成丛书》,并争取到在国内出版发行的最终版权,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引进资金。此套丛书为日本近40年装配式建筑规范和技术总结,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书籍。之后,他又结合本土化实验加上系统科研和项目实践,反复改进,形成了国内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一整套设计手法,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闵行浦江镇鲁汇基地瑞和新城项目实践过程中,作为项目负责人,朱邦范对装配式住宅的关键技术研究、关键部件研发、施工技术与装备研发都投入了大量精力与思考,尤其在设计方面,提出以模数化的户型与通用部件的协调来用于指导大规模的预制件生产与拼装,以建筑与装修一体化技术来提高装配式住宅施工的一次完成度,创新提出了“标准营造”的建造体系,多项研发成果已形成建筑行业内新的设计、施工、验收一体化技术标准。其中上海预制装配式建筑研发中心2#实验楼已经达到75%PC率,浦江镇鲁汇基地瑞和新城PC住宅一期为上海市最先竣工并交付使用的预制率最高的保障房,为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高层住宅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工程关键技术及应用”的重点示范项目。

作者:李轶捷

(转自手机劳动报2019-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