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原创

我的校友会情结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05日来源:校友总会浏览次数:1404


回忆纪念母校110周年的那段日子

30963陆风华—北京动力电气分会)

2012年,为了纪念母校110周年生日,北京校友会组织对在京杰出校友采访活动。

一天,王凡会长给我打电话:“风华,有两位杰出校友,你联系一下”

 “好嘞!”不就联系人嘛,做联络工作是俺强项啊,随后手机短信收到两位校友的姓名:夏培肃、吴良镛。

我对这两位校友并不熟悉,也没有联系方式。那就上网搜呗,得到初步信息:夏培肃院士,工作单位中科院计算机所;吴良镛院士,工作单位清华大学。

从网上搜到计算机所的地址,按图索骥跑到计算机楼下,向门卫大爷咨询,我要进大楼找夏培肃女士...门卫老大爷答曰:你让里面人带你进去。

通过一番周折得知夏先生已经基本不怎么来所里了。好不容易绞尽脑汁找到夏先生秘书的固定电话,对方电话中明确回复夏先生不接受采访,十年来夏先生也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采访,身体状态也欠佳。

后来全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祁秘书,最终夏先生接受了采访。可能这也是夏先生生前为数不多的采访之一了吧。

联系好夏先生,就继续找吴院士。

说来也巧,在清华校园里看到“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展”和“吴良镛书画展”的宣传,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锁定好开展的日期,早早就到了现场作为首批观众走马观花地看了一圈,很快一批大部队抵达,根据主咖的C位不难锁定吴良镛院士,剩下的工作就是伺机套瓷以完成使命。可是由于陪同人数众多,在参展过程中竟然从头到尾都没有找到机会说话。

看完展览,一行人转到楼上开专题论坛,我找了最后一排的位置坐下伺机而动,论坛主持人是清华大学的一位校长,在主咖发言后,只听见主持人说请某某某院士发言、然后又是某某某院士发言,原来这竟是一场院士大聚会,而我有幸和院士们同在一屋。年轻的我这才知道我无意闯入了一场高峰论坛。

在论坛的茶歇期间,我赶紧向吴院士靠拢,被院士秘书拦住,一看我的善良外表肯定是良民,我说明来意简单地跟吴院士打了个招呼记下朱秘书的联系方式,这算是接触上了吴院士。

 “风华,联系一下闵桂荣”

 “风华,联系一下闵恩泽”

 “风华,联系一下张存浩”

 “风华,联系一下黄其励”

......

就这样,在那次活动中,我先后联系了吴良镛院士、夏培肃院士、闵桂荣院士、闵恩泽院士、张存浩院士、黄其励院士、莫宣学院士、徐寿波院士、钟秉林校长、胡凌云书记等...

采访吴良镛院士是在他家中进行的,吴院士的家在一个很普通的居民楼里,他回忆了当年上学路上的种种艰辛,在上学期间,还旁听了其他专业的部分课程,为以后成为大师打下牢固的理论知识基础。

当时采访吴院士时,他已经有90高龄了,明年吴院士就该100寿辰啦。

我国人造卫星开拓者闵桂荣院士接受采访也是得之不易。闵院士那时候就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李秘书其实是不愿意安排采访的,在后来的采访期间,李秘书也是多次进到采访间,观察院士的身体状况。

采访中国计算机之母夏培肃先生是在跟踪采访几位大咖之后进行的,我看采访的流程无非就是那些个问题,加之我早已把那些提问暗暗地记在本本上了,当时采访前不知哪来的勇气,我对记者说,这次采访由我来。记者不知被我气场怔住了,还是猜想我跟策划人关系不一般,反正竟然鬼使神差地答应了。

夏先生是跟着先生出国的,回国后祖国百废待兴,就被华罗庚先生挑选,参加了计算机的研发,成为了计算机之母。现在的人很少叫女士为先生了,夏培肃院士身边的人都称呼其为先生,这也是我接触的唯一一位女先生了。

就因为我单独采访,后来被策划训了一顿,说我这个采访太难剪辑。我当时心里嘀咕,那些套路的采访才没意思,一点没有东大的温度,多年后,看到策划的朋友圈,给他留言,他竟然认可我当时的想法了。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校长非常顺利。钟校长很谦和,平易近人,采访结束后,把我和记者一直送到电梯口。为什么讲这个细节,因为北师大校长办公室离电梯口太远了!!!我们再三推辞下校长还是很绅士地坚持送到电梯,这个细节让我终身难忘。

采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凌云书记的时候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因为聊的话题大都关于东大和南京,地铁3号线的路线争取至今还印象深刻。

对地质大学莫宣学院士的采访是我独立完成的,莫院士特别提了地质博物馆在全国范围来讲是特别稀缺的一个博物馆,在院士的呼吁下后来这个博物馆在九龙湖校区建成了。只是至今我还没有机会去参观。

参加采访这些杰出的校友,感觉有一点是共通的:杰出的人都有家国情怀,心胸宽大,而且礼贤下士。

那次采访,是为了搜集杰出校友资料,向母校110年校庆献礼,基本是由我们动力电气分会完成的。

期间,王凡会长一再叮嘱我:“风华,这些采访很有意义、很珍贵,过些年这些采访视频就是绝版的历史资料了。”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特别插曲,王凡会长交代我的任务还包括联络杰出校友出席526日在全国政协礼堂校庆大会。开始我是信心满满,觉得联系上了,对方也答应了,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结果有一位院士由于通知相隔时间过长,以为会议不开了,就做了别的重要会议安排。当时我的内心都有点要崩溃了,幸好王凡会长亲自协调,那位院士校友推掉其他活动,来参加校庆会议了。当时我对王凡会长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做了多年校友会工作后,经常听到有校友对我说:怎么哪里都有你的身影啊?...当然啦,对校友会的事我是乐此不疲,也是认真的。

通过参加校友会的活动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也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这些年,我帮助不少动力电气校友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兄弟、同学。每次联系成功,心里都有一丝丝的快意。也许这就是我的校友会情结。

有感于33831汪洪师兄对我说的一句话:常写墨自来。我就凭着残余的记忆,东拼西凑留下了以上的文字,以便老了以后追忆这段十年前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