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当夏日的炎热渐渐褪去,凉爽的秋风悄然拂来,2024年11月3日,东南大学香港校友会在香港西九龙文化区、视觉文化博物馆M+成功组织了一场主题为“追寻大师足迹,探寻建筑之美”的参观活动,吸引了众多校友共同参与。此次活动不仅增进了校友之间的联系,更让大家领略到了贝聿铭作为建筑大师的非凡才华。
纵贯建筑界七十载,作品横跨欧亚美辽阔地域,闻名全球的建筑大师贝聿铭(1917-2019)首个大型博物馆回顾展《贝聿铭:人生如建筑》近日于香港西九龙文化区、视觉文化博物馆M+开展,此次展览巨细无遗地展示了这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的作品。
本次的参观活动由东南大学香港校友会杰出校友,荣誉会长贾倍思教授,建筑设计与理论领域著名学者,国际著名开放建筑研究专家给我们香港校友讲解贝聿铭的建筑生涯,带领我们追寻大师足迹,感受建筑之美。
贝聿铭的跨文化底蕴
这一区域展示了贝聿铭成长和修读建筑系的经历,让我们感知到他日后在建筑设计上融合不同文化、结合传统现代的灵感根源所在。作为出生于广东番禺的苏州望族后裔,贝聿铭在狮子林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成年后他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之后受国内战乱及二战影响,他最终留在了美国。这些经历都可以在它的建筑设计中体现到。
贝聿铭,中国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的标准化宣传站:No.3 立面图(© MIT Museum)
贝聿铭读书期间的作品展示
房地产和都市重建。
这一区域讲述了贝聿铭任职于纽约房地产齐氏威奈公司期间的事业经历。在这期间,贝聿铭对美国房地产级都市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完善了自己主张的建筑实用性的理念,更为之后都市更新项目打下的扎实的基础。
拉德芳斯之首(1970-1971,未建成)设计效方案果图。(Gordon)
艺术与公共建筑。
这一区域聚焦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以及他与众多艺术家的紧密合作。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贝聿铭对当代艺术的喜爱,也能感知他致力于将博物馆作为公共空间,并加强艺术与建筑之间的对话。最经典的代表作品便是卢浮宫入口处的标志性玻璃金字塔,完美体现了贝聿铭的建筑理念。
我们跟随贝大师也来俯瞰一下巴黎卢浮宫。
校友们俯瞰卢浮宫模型
巴黎卢浮宫金设计效果线稿图(Gordon)
权力、政治与赏识青睐。
这一区域揭示了贝聿铭与传统建筑师的区别所在,他可以凭借精湛的建筑技术和解决问题的高明手段,思考建筑群的未来发展,敏锐的洞察客户需求,从而成为对方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正是这份出色的沟通能力,让贝聿铭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建设抱负,留下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作品。
在贝聿铭经典作品——中银大厦一角工作的幕墙工人(Gordon)
物料改良与结构创新。
这一区域表现了贝聿铭不被传统技术或材料局限的创新精神。混凝土、石材、玻璃和钢材都是建筑的重要元素,贝聿铭则不断在这些材料上推陈出新,从而实现其在建筑设计上的创新。他的建筑与自然充分融合,对于自然天光的引用更是充分体现了建筑美学。
贝聿铭所改良混凝土样品(朱佑霖)
贾教授向校友们讲解贝聿铭设计理念(Amy)
以设计重新解读历史。
这一区域探讨了贝聿铭长期以来对为不同文化、不同历史和不同生活方式设计现代建筑作品的浓厚兴趣。这些经典案例既表现了历久弥新的建筑背后的根源性,也呼应了展览主题“人生如建筑”。
从环绕博物馆东侧的公共海滨长廊望向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穆罕默德.萨姆吉)
贝聿铭先生为人所熟知的是他对几何形建筑的兴趣,以及对将建筑融入自然的追求。由于他本人较少发扬自己的建筑理念,也鲜有出版书籍讨论其理论,大众对他的了解更多的是来自新闻媒体的报道。本次展览则用大量的实例和史实,从这位建筑大师人生的起点开始,一点点抽丝剥茧,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方位的充满魅力的建筑设计大师。
在贾教授详实有趣的讲解下,参加活动的校友们更是从专业的角度,进一步感受到贝聿铭大师的建筑理念和人格魅力,体会到建筑之美,大大丰富了文化视野。
参观之后在M+的餐厅来一次聚餐,校友们互相加深下印象继续交流,让我们一起期待下次的相聚!
参观结束之后校友聚餐
东南大学香港校友会
2024.11.08